中年心理

長者學「轉台」抗抑鬱

香港一間福利協會推行「活得自在」情緒處理小組,讓抑鬱的長者們可透過專注呼吸及伸展運動,從而把不快的思想及回憶暫拋開。小組共有三十二名抑鬱長者參加,參加者均有易哭、情緒緊張、失眠等徵狀,活動主要以進行呼 ......

早期腦退化 性情突變

長者性情大變是腦退化症的早期病徵,家人需留意長者的情緒問題。患腦退化症的普遍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失去自我照顧能力、大小便失禁及無法認出家人等。精神科醫生指,市民會忽略長者性情突變的徵狀。除以上普遍病徵 ......

退休長者易患廣泛焦慮症

退休本來是讓年長的人去放鬆心情享受生活,但有調查訪問了五百多名五十歲以上、平均年齡七十歲的長者,發現其中百分之十六的人可能患廣泛焦慮症,當中七成人的憂慮來自擔心健康問題。有精神科醫生指長者知道自己年紀 ......

長者少食肉易抑鬱

最近本港發現有長者因缺乏維他命B12,神經系統受影響,引致抑鬱病,另一人脊椎退化,令下肢麻木。醫生指維他命B12影響中樞神經,可導致記憶力減退、抑鬱、厭食、貧血、癡呆和疲倦等徵狀。又指維他命主要從肉類 ......

針灸有助醫治中風後抑鬱

本港每年約有三至四萬人中風,而近三成患者中風後會出現抑鬱症。內科康復部醫生指出,現時主要依賴抗抑鬱藥物治療,治癒率只得六、七成左右,更可能會引致心血系統疾病,甚至有機會產生副作用。幸而,過往不少研究指 ......

粵曲能改善長者身心機能

聽粵曲、唱大戲是不少長者的嗜好,本港有大學為近百名因中風或患老人癡呆症而影響認知能力的長者進行研究,探討粵曲對認知能力、生理及心理的影響。結果發現,唱曲能改善長者的聽力、記憶力及心肺功能,而聽曲則可提 ......

長者培養信心改善病情

患有慢性病的長者因自我管理及對藥物的知識不足,感到不適就動輒求醫,對公共醫療開支造成壓力。另一方面,就算求診,亦會因不善與醫生溝通而延誤治療。針對以上問題,有團體就推行了一個為期兩年長者健康計劃,提供 ......

中年獨居易患老人癡呆

瑞典一項研究發現,人到中年仍獨居,或增患上老人癡呆症的風險。該項研究對比二千名芬蘭人在五十及六十五至七十九歲時的認知能力,結果顯示中年時獨居人士其認知障礙風險比常人高一倍,若因喪偶或離婚而獨居人士,老 ......

隱蔽中年抑鬱不自知

金融海嘯後,因抑鬱症求診的病人增加一至兩成,從事教師、行政人員及銀行等高壓力工作的人,更是患上抑鬱症的高危族。中文大學早前一項研究估計本港有8.4%人口,在一年內有抑鬱症病徵。精神科醫生指出部份人會因 ......

二十萬小童有焦慮症

有精神科醫生估計,本港十八歲以下人士中,約有八分一人有焦慮症及專注力不足等問題,人數達二十萬,兒童更可能早在幼稚園已出現情緒問題。若單以青少年計算,更達兩成人患有情緒疾病,情況有上升趨勢。但由於本港社 ......

Block title

洗腎病人就業社交有困難 加強家居洗腎改善狀況

五千末期腎衰竭病人要依賴洗腎為生,一項調查發現,他們難以維持原有的工作,亦影響社交,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認為改善洗腎安排有助病人就業及參加社交活動,既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長遠亦有機會減低相關的公共開 ......

白內障年輕化

便便變良藥?